烂片?《你好,李焕英》一个挤眼泪的加长版小品
终于有人骂贾玲处女电影《你好,李焕英》是烂片了
今天我想网,看到一篇文章,说既不好笑,又不好哭,过度煽情的《你好,李焕英》,到底有多烂?话说真的不是黑片子,贾玲只会哭?还是用力挤眼泪那种,这明明就是一个加长版的小品么?
你好,李焕英,春节电影贾玲导演的处女电影,却意料之外地好评如潮。
据说,要带够纸巾和口罩才可入场,然而看完这部电影后,最大的感触是不值,《你好,李焕英》绝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好的电影!说是烂片也不为过。
观影过程总是出戏,也没有感动哭。。。甚至也觉得前一天看的唐探三没有那么烂了
《你好,李焕英》影片最大的卖点是:电影外衣,小品内核,作为观众,走进影院想看的是电影,而《你好,李焕英》的观影体验却如同看了一出加加加长版的小品。
剧本其实非常简单,母亲意外车祸,母女二人穿越到母亲年轻的时代,女儿为弥补母亲的遗憾做了一系列试图改变命运的操作(笑点集中部分),最后发现命运早已注定,但女儿体会到母亲的心意,最终自己和解(稍微升华)。
小品味儿真的太重,能用小品整明白的事儿非要弄成个电影?这部电影就像是拍成小品塞不下,干脆拍成电影得了。无论从电影结构还是剧本本身,它真的都是小品的内核,导致在观影过程中和走出影院后,似乎都没有看电影的体验。
好在沈腾的喜剧戏份很加分,张小斐的表演也是一大亮点,如果不是这两个人撑着,影片之让人昏昏欲睡,估计很难不垮掉。都说贾玲成就了张小斐,或许更多的,是张小斐成就了《你好,李焕英》。倘若《你好,李焕英》真是小品形式,经过认真打磨,笑点会更多,泪点也会更自然。
强行感人,过度煽情
这部电影感人么,挺感人的。催泪么?一点也不。当大屏幕上不停闪过贾玲的哭脸时,真的很让人出戏。就如同一瓶二锅头,贾玲先干了,你不干也得干,抱歉,真干不了。我认为到位的泪点不是那种我哭给你看,如果你不哭,我就哇哇大哭,嚎啕大哭,直到你哭为止。
这不是触人内心的感动,完全是目的性强的过度煽情和宣泄式的自我感动。真正的大悲伤,大遗憾,大思念,未必是惊天动地的哭泣,未必是四处张扬地“你看,我的悲伤那么大。
”作为个人,当然可以通过痛哭一场让自己好受一点,但在艺术形式上抒情如此简单粗暴,真的很low。就算是小学生写作文,也已经学会渲染,学会寓情于景,学会借景抒情,就算是直抒胸臆,说一个人难过也不会说“啊,她哭得好伤心,她真难过”。
生拼硬凑,逻辑混乱影片另一个大bug
沈光林大张旗鼓地追了李焕英一周,可李焕英突然拿出结婚证,说她和同一个厂里的男同事已经相恋三年。在同一个厂里地下恋三年?作为厂长儿子的沈光林不知道,厂里旁的人也不知道,甚至厂长亲自安排了相亲也没有人去提醒?
为了自圆其说,没有一铺垫的情况下,凭空安排出个地下恋人,实在是没头没脑的、大写的尴尬。再者说,车祸时安排的是母亲骑着自行车带着晓玲,当大车横着撞过来,骑车的妈妈进了ICU最后抢救无效身亡,神奇的是与妈妈并排的晓玲一点事儿没有。难道就是为了铺垫最后在敞篷车上的圆梦么?
除了车牌的用心之外,真的一点也不感人。
影片为了剧情推进而刻意安排的严重车祸事故,痕迹太重,俗到毫无新意。陈赫饰演的冷特的戏份也很多余,就像是强行为身为主角的晓玲安排的情感戏码,女主角一定要有爱情?或者说影片一定要有爱情?况且冷特这个人物,在中年李焕英等一群人里是谁?他从未出现过,或者说根本不存在,不然这部影片在穿越的支点上就站不住脚。
贾玲的《你好,李焕英》终究是她一个人的自说自话,而真相,我们永远也听不到。看完电影泪流满面的人,又有几个人用心去听过自己的母亲讲述她的一生呢?没有人能替母亲去定义她的一生是否幸福,也没有人能通过电影去篡改母亲的一生。
且行且珍惜,《你好,李焕英》最大的意义在于警醒。
如果人没了,拍再好的电影,有再大的名声,做再多的补救也于事无补。一粥一饭一针一线,生活的意义远远大于功成名就。
回想走出电影院,一片一片人说好的,这么烂的片,我和我老公都怀疑自己的价值观了,好的片子不应该是立体的、丰满的、有内涵、有韵味的吗?这有个煞?
其实呢,好评这么多的原因,就在于贾李的故事线很对观众的口味,不是我共情不到,而是电影本身的问题导致了我无法抛却它的问题,去单单地体会它的情感